发布时间:2021-09-20
学党史、忆初心 · 线上微课堂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人大文化科技园企业联合党委推出“学党史、忆初心”迎建党百周年线上微课堂。本次线上微课堂将聚焦党的光辉历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凝聚起启航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学党史、忆初心”人大文化科技园企业联合党委迎建党百周年线上微课堂第二十六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文章转自“解放军报”。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学好党史,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系统、辩证地认识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成功地中国化、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找到正确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天然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同时,中国也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根基。
01
天然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第一块基石就是对物质第一性作出最坚定的哲学判断,这个与神学宗教信仰的根本对立,决定了其在有神论国家传播发展的巨大阻力。然而,这种阻力在中国几乎不存在,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天然具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具有无神论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批判有神论,是从批判宗教神学开始的。宗教肯定了“人死后的生活”,认为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存在,对人的精神和心灵加以统辖。而中国从老子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基本摆脱了神秘主义,反映了以“天”为可以认知的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农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都是对鬼神的怀疑。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天何言哉”,奠定了中国是世界唯一无神论文化占主流的古老大国。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然朴素的唯物论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精粹,既承认物对人的制约,也鼓励人对物的驾驭。儒家倡导“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应该“有为”;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人的命运皆由自己所立,福报也皆是自己所修;道教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应该“自由”。三者本质上更关注人的现世,帮助人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先祖崇拜寄托心灵。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恰恰只有中国人,没有依赖神和宗教寄托心灵。中国人信奉“慎终追远”“上为祖宗,下为子孙”,用对祖先的崇拜和宗族关系替代对“一神”的盲目信仰。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更是倡导以祭拜祖先来寄托心灵。千百年来,中国人修族谱、建祠堂,本质上是通过祭拜祖先解决灵魂归宿的问题。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宗教,更没有发生过所谓的宗教战争。可以说,中国人是天然的无神论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02
天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提供了生长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辨理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共通的辩证思想基础。思维方式具有显著的辩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宋明理学等学说,主张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对立统一、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相克相生,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斗争到一定阶段相持,相持之后破裂形成新的矛盾。两者虽然结论的方向性不同,但思考过程都是辩证的。思想成果体现出高度的辩证性。古人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等论断,都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认识。朱熹等人“知行合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等知行结合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认识论本质相通。
此外,“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中国古代学说,对事物的研究、极限的探讨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思想体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开放包容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衬托出超越民族、泽被天下的志向;“协和万邦,四海一家”的愿望,传递出平等互助、和谐共享的胸襟;董仲舒的新儒学借鉴了道家、法家的理论,宋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佛道的思辨,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学说都体现了包容精神。这种包容性甚至还反映在许多寺庙“三教合一”供奉儒释道的奇特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朴素的辩证思想和开放包容特征,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03
天然朴素的大一统国族认同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提供了生命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大一统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整个民族国家认同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安天下,开创了大一统的崭新局面。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尤其注重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天地之经常,古今之通宜”的高度,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宋、辽、金、西夏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依然高度重视和推崇大一统。在我国历史不断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历代的王朝更迭,始终没有脱离大一统的疆域和版图,都强调“华夷一家”思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强大向心力的生动体现。清朝晚期,西方工业革命暴力打开中国国门,外敌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度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然而,“一盘散沙”的中国,却因为骨子里的大一统国族认同而竟然没有分崩离析、盘碎沙散。正因为有这一“盘”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迅速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密码。上下五千年,无论经历怎样的兴衰历程,“大一统”始终存在,这样的中国无疑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二、中国共产党真正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辉煌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01
始终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本身性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历史走向。只有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带动次要矛盾的有效解决,进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四个阶段来看。
在开天辟地阶段,中国共产党抓住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一主要矛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改天换地阶段,中国共产党抓住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在翻天覆地阶段,中国共产党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惊天动地阶段,中国共产党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人民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02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最鲜活的灵魂。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国共产党“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没有照搬照抄俄国革命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兴起土地革命战争。
随着革命的推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独有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成功开辟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论持久战》让中国人重拾信心、坚持抗战到底、实现民族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一举改变过去凡事都要先以意识形态考量、凡事都要先从政治着眼、凡事都要先问问教条的思维习惯,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打开中国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的思想之门。进入新时代,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醒全党要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分析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是我们取得反腐败斗争和脱贫攻坚等一系列伟大胜利的宝贵经验。
03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人民观。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本位,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段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程,就是一段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程。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步走”发展战略、市场经济理论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义就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改革惠民政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金句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生动写照。
三、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自我革命中走过百年奋斗历程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是党由弱小到强大,从挫折中奋起、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法宝。
01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独特秘诀。唯物辩证法关于“曲折前进”“螺旋上升”等理论所蕴含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具有自我革命的理论逻辑和思维方式。一个政党能否不断发展壮大,不仅看其政治属性是否先进,也要看其对待自身错误时能否保持刀刃向内、革故鼎新的自我革命精神。世界历史舞台上,曾有许多老党、大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脱离群众、腐化堕落,无法进行“自我革命”,最终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历史洪流中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
02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使命的基本动力。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只有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才能永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完成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之所以敢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并解决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正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
03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结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百年风雨沧桑中,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都用实际行动坚守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践行勇于自我革命的誓言。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执政条件下继续保持和发扬自我革命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细落实,体现着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历史不断证明,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更是在挫折和失误面前能够力挽狂澜、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奥秘所在。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