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2024年12月18日、12月25日晚,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秋季《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项目结课路演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702教室成功开展,7支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了实战路演,为本学期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
课程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由人大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联合开设。该课程围绕“大学生创业”核心主题,由高校教师、企业家、资深投资人、创业导师等组成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对创业的各环节和要素进行专题授课。通过创业讲座、企业游学、模拟路演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一套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训练的完整培养体系。
本学期《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在选题上突破传统,选定“如何经营一家校园商超”这一创业训练方向。课程内容聚焦于创新创业和商超领域的核心知识,内容涵盖市场趋势分析、商业模式构建、运营策略制定以及渠道拓展等。此外,课程的实践课时占比显著提高,借助市场调研、痛点分析以及具体案例拆解等多元化实践活动,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研分析技巧以及实战应对能力。
# 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
点评嘉宾
本次路演邀请了多位校外内创业导师担任点评嘉宾,分别是:AA加速器创始人兼长风基金创始合伙人吴玲伟、铜陵科创基金&元和资本创始合伙人吴瑶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副总经理冯鹏达、人大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总经理王晓薇。
# 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
嘉宾分享
在项目路演正式开始前,吴玲伟带来《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的主题分享(点击可跳转原文)。她指出:人工智能的底色是人文。随着人工智能(AI)的日益强大和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渐行渐近,人文主义的价值将愈发凸显。她鼓励文科生利用AI工具发挥人文优势,理科生跨学科学习融合技术与人文。
在课堂上,同学们围绕AI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掌握大数据的企业在行为道德上的边界,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类未来走向的影响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思辨。吴玲伟巧妙地引导学生们探讨如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商业化进程中,仍然能够坚守人本主义的价值观,此番引导不仅促使同学们对科技伦理进行了深入思考,更引发了他们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刻反思。
# 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
路演项目回顾
路演现场,7个团队各展所长,项目特色鲜明:
日食人大:以校园日常饮食为切入点,打造便捷高效的校园超市服务。
RUCycle超市:搭建校内校外“双循环”的二手交易平台,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凯特的小店:以“猫咪与多元体验”为纽带,构建校园生活的“第三空间”。
饱饱巴市:推出可移动的校园智能超市,满足校园移动式购物需求。
ChargEat充食站:打造校园里的即食能量补给站,为快节奏的学生生活提供便利。
“新易添”校园超市:以“潮流”为基点,打造Z世代校园新生活,引领校园消费新风尚。
我有一所房子:实施校园商超“如归”计划,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
这些项目紧密贴合校园生活的实际需求,充分展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思维。同学们将课堂理论融入实践操作,从多元视角深入探索校园商超领域的创新点,并在8分钟的精彩路演中充分展示了各自创业项目的创意构思和实践成果。
本学期结课路演评分特别新增投资加成得分机制,每个项目团队手持100万元筹码,按照一定规则共同商议投资心仪项目。这一环节全面锻炼同学们团队决策、项目评估以及投资规划等多方面综合能力。路演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化身“投资人”积极参与,部分项目凭借独特创意和充分准备,成功吸引超百万投资,成为了课堂上的焦点。
# 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
导师点评
各位点评嘉宾针对校园商超的创新模式、校园市场的独特场景需求、项目运营模式以及财务规划等多个维度,向同学们提出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并从自身从业经验和投资角度,给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项目路演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总经理白连永作总结发言。他对同学们展现出的极具创意的商业构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勉励同学们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将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此外,白连永也激励同学们充分发挥人文优势,秉持开放与创新的视角,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下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与机遇。
# 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
学生感悟
康晨宇(2023级新闻学院)
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让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曾经一提到创业,只觉得那是少数人的成功传奇。但现在我深知,虽然创业道路荆棘满布,但只要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和勇于探索尝试的精神,每个人都有开启创业之旅的机会。它还培养起我敢于冒险与承担风险的品质,成功和失败不再是简单的两个名词,而是通往梦想之路的试金石。
赖一一 (2022级统计学院)
参与这门课程让我有幸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前辈。在小组讨论、路演展示以及嘉宾分享等环节,我们相互学习,分享自己的资源和技能。每次小组讨论,大家都能发挥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生活经验,对于商机敏锐的嗅觉,包括人文关怀的情怀,都让我印象深刻。
殷乙力(2023级财政金融学院)
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创业的基本理论,更通过实践感受到了创业过程中对自我能力的全面提升。从深度挖掘用户痛点到精心设计商业模式,再到团队协作和执行落实,每个环节都要求我们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方能推动项目向前发展。课程中提到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和“扎得深、做得透”的理念,为我提供了创业中的思考框架,这将成为我未来学习与实践中的宝贵指导。
吴信岩(2023级财政金融学院)
这门课程的讲师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他们不断变化的主题、风格给予了我们思想碰撞蒸馏的绝佳容器。从零售业的业态升级,到国家政策的行业定位,丰富的内容为我们这些刚从消费者转变而来的创业新手们勾勒了一家崭新的校园超市应有的样子。
马骏(2023级应用经济学院)
在课程中,我们有许多次参访机会。我们去到了文化大厦以及中关村产业园等多个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多次的参访中真实地看到了许多或大或小的公司,从七八个人的小团队到京东淘宝等大公司,从这一次次的讲座和参访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创业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创业者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卓越的团队协作能力、灵活应变的管理智慧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何长岂(2023级经济学院)
回过头来,一学期匆匆过去,一个项目从头脑风暴的设想、到具体细节的落实细化,到最后的PPT逻辑梳理、汇报展示,凝聚了大家很多个日夜的努力和汗水,也最后取得了很好的展示效果。因此下学期也我期待着参与到大训中来,也希望能将这种创业训练的动力和勇气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徐诗涵 (2023级商学院)
“创业的本质是找到更好的自己。”非常感谢老师能够开这样一门课,让我这样的小白能够接触创业,能够和这么多的行业前辈面对面交流,让我对于创业这件事情从仅仅停留在想象层面到了已经想要自己去尝试着行动的阶段,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改变。
2024年秋季《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随着结课路演的圆满完成落下帷幕。从组建团队到产生创意,再到完善计划,每一步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与导师的智慧。我们期盼着更多同学能从课程中汲取力量,勇攀创业高峰,创新未来之路。